青岛广播电视发展历程:从1980年广播技术楼到1999年广播电视中心
青岛广播电视发展历程:从1980年广播技术楼到1999年广播电视中心
1980年6月,青岛广播技术楼在单县路30号建成并投入使用。广播技术楼共4层,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,设有播音室、导播室、语言录音室共6个,建有300平方米的大录音室。
从1979年到2005年,青岛的广播电视领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。接收信号的方式从简陋变成了数字化,设备也从最初的原始形态升级到了高端的转播车和演播室。这些变革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。现在,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些重要的进展阶段和显著的成就。
卫星接收站的建成
1979年到1989年,那正是七十年代末,青岛电视台的员工们努力提升节目收看质量,他们持之以恒地推进卫星地面接收站的建设工作。工程竣工之后,青岛电视台顺利地接收到了中央台和山东台的节目信号。青岛电视史上这一成就意义重大,它让过去只能观看有限节目的观众,如今得以欣赏到更为丰富多样的节目,极大地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。
青岛电视台持续推动技术升级,对信号接收环节进行优化,接收站点频繁升级信号处理系统和天线技术,从而让电视节目画面质量更加清晰、稳定性增强,观众观看感受也因此得到显著提升。
广播节目系统改造
1999年到2005年,青岛广播电台进行了四套广播节目的数字化升级。在这段时间里,工作人员持续努力,面对改造中的各种挑战。最终,节目在数字平台上制作和传播效率提升,信号质量大幅增强,内容也更加多样化。
随后,广播电台多次运用新技术,推出了具有互动性的节目。听众能够通过拨打热线、发送短信等方式参与节目,此举加强了电台与听众之间的交流。而且,电台根据不同时间段和听众的喜好,精准地推送了恰当的内容,这大大提升了电台的知名度。
发射机的更新换代
1993年5月和1997年5月,对青岛广播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。那时候,中央和山东的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射设备都升级到了10kW PDM型号。这些新发射设备功率更大,性能更稳定,覆盖范围更广。所以,青岛的听众得以收听到更高质量的广播节目,他们的收听体验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。
技术不断发展,听众需求也在增加,这推动了发射设备的不断优化。工程师们不断努力,对设备进行调整和升级,从而提高了设备的稳定性和信号质量。此外,他们还引入了新的编码和调制技术,有效减少了信号干扰,从而改善了听众的收听感受。
调频广播的发展
1985年,青岛在贮水山电视7频道天线中央安置了框形天线,这一行动是为了发射调频广播节目。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实验,为青岛调频广播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根基。到了1986年1月1日,调频广播开始了试播,使用的设备是300W全固态调频发射机。该节目工作频率为103.8MHz,每天播放两小时立体声音乐,深受众多听众的热烈追捧和喜爱。
电台不断进步,到了1987年秋天,引入了美国公司制造的1千瓦电子管调频立体声发射器。从此,日常试播时间增加到了每天3小时。节目类型逐渐丰富,不仅有音乐,还涵盖了新闻、访谈、文艺等多种内容,打造了一个更加完善的广播体系。
频道的开播与发展
1998年春,青岛电台的新闻广播频道正式与听众见面。这个频道使用的是107.6MHz的调频信号,并且装备了德国R/S公司制造的2.5kW全固态调频发射器。新闻广播频道及时并精确地报道了各种新闻,让市民能快速了解到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和本地的新动态。到了1999年12月28日,青岛电台的交通广播频道开始了试播阶段。该频道采用调频广播方式,频率锁定在89.7MHz。发射的功率达到1kW,这样的配置使得市民能够更便捷地获取交通信息。
自两个频道开播至今,我们不断根据听众反馈来优化节目内容和展示形式,还增加了特色内容。新闻频道推出了专题报道和深度分析节目,而交通频道则引入了实时路况直播和互动环节,吸引了大量忠实听众。
电视设备的升级与制作
1980年6月,青岛广播电视局的技术楼里有播音间、导播间和语言录音间,共有六个房间,还特别增加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大录音间。电视行业不断发展,设备也在不断升级。到了1982年,青岛电视台自主研发并安装了我国首辆彩色电视录像车,这辆车是以广播转播车为基础改造的。1986年春天,他们借助这辆转播车,顺利完成了《春节晚会》的录制。到了1996年12月,他们购置了尖端设备,建立了我国首个全数字演播室。
到了2005年底,青岛电视台的节目制作设备全部转为数字化。每天自己制作的节目时长超过了5小时。这些成绩让青岛电视台能制作出更高质量的节目,满足了观众多样化的观看需求,从而推动了青岛电视业的快速发展。
青岛的广播电视发展史颇为多彩,你感觉在其不同时期,哪个阶段的变化对你的日常生活影响最为深刻?来点个赞,转发这篇文章,然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的看法!